一、团队概况
审计教学团队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省级审计教学团队”,也是我院教学与科研力量最强、教学改革成果最多的教学团队之一。目前,审计专业校内教学团队中有专业教师39名(其中正教授6名、副教授10人、讲师12人、助教1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大师1名、省级优秀拔尖人才2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坛新秀3名;95%具有硕士学位,60%以上具有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审计师等高级职称或职业资格),兼课教师12名,从审计行业相关企业等单位聘请一线专业能手48名(全部为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专任教师中,“双师型”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是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充满生机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一)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继续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以审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推行“以岗定学、理实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安徽区域经济发展。
1.以岗定学、理实一体
成立了行业专家及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基于审计工作岗位的课程,从审计职业岗位入手,以岗位的任务要求确定会计、审计职业的任务领域,再将典型任务进行整理后形成会计、审计职业的行动领域,每一学习领域再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进行课程开发。审计职业是一个严谨、规范、守法的职业,审计教学改革不仅要具体到学习情境的设计,还要向下纵深具体到每一个工作过程,审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注重知识、理论的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监督人才。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两者同步进行。实现教学内容选择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和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2.构建“岗证互通”的课程教学框架
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会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岗位互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二)课程体系建设
1.按照“以岗定学”的原则及双证融通思路设计课程体系
在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按审计岗位、会计岗位、财管岗位重组课程体系,把审计、会计工作分解为一个个工作情境,从工作情境导入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体现审计、会计工作各个环节中,训练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
对审计、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制订会计各环节、审计各个阶段能力标准,并进行分解细化;专业教师和专家进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分析,制订出课程标准,并进行学习情境开发。
根据审计人员职业素质要求设计有关课程,实现审计、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根据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大纲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即可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根据初级审计资格考试大纲开设《审计基础》、《审计实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审计应用文写作》、《审计法规》等课程,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即可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构建会计与审计岗位技能鉴定体系,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与审计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2.增设目前会计与审计职业教育必需的专业课程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讲座贯穿于每个学期,并将其与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只有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好的工作状态、好的生活状态。
同时把“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课程,有计划地纳入审计专业教学体系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增设以ERP沙盘实训课程、“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为中心的一系列校内实训课程,强化学生对会计、审计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从而解决专业课程不能实现融会贯通、相互联系,基础理论课程枯燥乏味的状况。
3.开发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课程及课程标准
开发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课程及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任务驱动以审计工作知识综合化为特征,提高学生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任务驱动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将手工审计与审计电算化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计意识和电算化审计操作能力。实现审计、财务、税收三项业务联结,培养学生财税审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会计与审计工作的联结,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工作和审计实务工作两项业务联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以实用为宗旨设计审计专业实习计划,确定实训大纲,制定实习评价标准,按实习标准执行评价。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业务流程、会计处理标准为基础,以掌握审计技能、方法、职业操守为重点,按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管理,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实现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零脱节。
三、团队建设方案
(一)总体建设方案
审计专业的教师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教学能力、会计、审计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1.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课程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培训等多种渠道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则可以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提炼,增强对教学课堂的设计、组织和驾驭能力;通过与同行之间经常交流,获取间接经验;通过钻研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领会其精髓,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尝试和体会。
2.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校企合作是唯一途径。一方面通过引进行业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这一途径,聘请他们担任部分校内实训老师,和他们进行专业交流,拓展专业知识面;通过校外实习实训机会,教师可深入审计机构锻炼,了解、学习和掌握专业最新发展状况;专任教师轮流到审计机关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丰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能力。
3.强化职业素养
高职审计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师职业素质和审计岗位职业素质两方面。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位职业者,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的职业素质,这是学生无形的职业道德教材。岗位职业素质则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职业岗位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和积累,并在其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无论是在课堂上或是实训室里都努力为学生提供职业情景和氛围,最终帮助学生在三年中实现学生至审计工作者角色的成功转变。
(二)具体建设方案
1.审计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通过专兼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
计划到2020年,在原有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增加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5-10人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1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2.专业教师梯队建设
2019-2021年,引进录用的教师一般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高级“双师型”教师;公开招考的专业教师,原则上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同时应有3年及以上相关实践经验、来自企业一线并具有硕士学位、相关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到2021年,经过努力,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
建立专门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完善培训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安排教师参加适合自己专业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有效的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培养其整合课程、运用信息技术等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授课体系。每年均安排专业课程的所有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业务锻炼,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建立和完善专业课青年教师的技能培养机制,每年安排部分青年教师,到审计系统内部进行审计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培训,定期对其专业实践技能实行考核和培训,并与职称晋升挂钩。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教研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工作。
3.专业带头人和课程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
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从校企合作企业选聘一名专业带头人,同时在现有教师中选拔1名有企业实践经历、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制定并实施激励政策,从多方面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建设和管理能力,派专业带头人到国内一流的财经类院校进修,或参加研修班,进行最新审计理论与理念的更新学习,到南京审计大学进行观摩学习与交流、研修审计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带领教学团队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能力。
加强专业带头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专业带头人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参与行业、企业科研课题的开发与研究,提高专业带头人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参与学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指导,带动专业带头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4.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骨干教师,为骨干教师确定教学研究方向,与专业带头人共同建立专业教学团队。计划通过3年努力,通过审计机构挂职锻炼及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渠道培养提高业务水平,使骨干教师队伍成为课程建设、技术服务、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主力军。
加强骨干教师技能培训,培养骨干教师的“双师”素质。2019年-2021年有计划的每年选送骨干教师分期分批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企业挂职锻炼3-6个月;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单位进行实务锻炼,每5年一个轮回;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审计、会计课题研究。鼓励骨干教师主持实训项目的建设和开发,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企业项目设计。
结合院级精品课和省级精品课支持骨干教师承担各级教学研究与科研课题,让他们在完成课题、取得成果的过程中,提高教科研水平,即要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研究,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此来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支持骨干教师为更新知识结构进行专业交流,并安排他们每年进行1-2次新知识讲座,以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组织能力。
5.实行“主讲教师”制度,建设课程教学团队
按照学院有关“主讲教师”管理规定遴选主讲教师,让主讲教师引领课程教学和建设。本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每门课均安排2名主讲教师,讲师及以上教师均承担课程主讲任务。主讲教师制度的建立,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能使“导师制”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以老带新”的作用。
在实行“主讲教师”制度的基础上,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每门课程均安排3-8名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承担课程教学组织和各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制(修)订、教材的遴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法改革等;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等。
此外,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培训,参加相关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申报各类研究课题。